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

精彩回顾!2025年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暨快启中心启动会圆满落幕

来源:《感染医线》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16日,「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暨快启中心启动会」于广州顺利召开,众多感染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艾滋病防治现状、当日启动方案以及「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与快启中心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伊始,在蔡卫平教授、张福杰教授的主持下,「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暨快启中心启动会」正式开幕。金荣华院长率先登台发言,开门见山地指出早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对于患者甚至整个社会的危害,而快速启动项目若要成为真正的模式和规范,需要更为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化的流程。除了各方支持,还需遵循「标准、数据、信心」三个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推动快速启动项目的开展。

随后,金方千先生表示,作为致力于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吉利德致力于愿推动国家艾滋病防治事业,也希望未来基于「快速启动」工作能够进一步助力达成「四个95%」的目标

唐小平书记也表示,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就能尽早控制病毒、延缓疾病进展,进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以及艾滋病治愈率,对于公共卫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他十分希望广州能率先打造「快速启动项目」标杆,成为全国「领头羊」并进行全国推广。

1.jpg

蔡卫平教授

2.jpg

金荣华院长

3.jpg

张福杰教授

4.jpg

唐小平书记

5.jpg

金方千先生

01 聚焦艾滋病防治现状与挑战

1. 挑战严峻,晚发现与耐药问题不断

《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与挑战》主题演讲由孙丽君教授主持,汪宁教授分享。

汪宁教授指出截至2024年6月,我国报告现有HIV/AIDS患者已达132.9万例,其中晚发现问题尤其突出。HIV晚发现患者R0值较高,需引起重视。若未及时发现HIV感染、发现后未当日或快速启动治疗、治疗未抑制病毒、出现耐药或治疗无效等情况,不仅导致感染者个体病情进展,这期间感染者还会成为感染源,造成更广泛人群的感染。目前,「知而不检」 或 「不知不检」 是导致艾滋病晚发现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我国HIV感染诊断后首次检测CD4<200者占40%。假如按照每年CD4减少50个推算,我国平均社会窗口期可达5~7年。

此外,汪宁教授也强调了我国耐药挑战。2021-2022 年监测显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的传播耐药率已攀升至6.7%,其中依非韦伦(EFV)和奈韦拉平(NVP)耐药率均超过5%。耐药感染者的死亡风险是不耐药人群的4.25倍。若不了解耐药情况的同时也未关注最近病毒载量情况,死亡风险更飙升至17.52倍。

6.jpg

孙丽君教授

7.jpg

汪宁教授

2. 中国经验,更值得借鉴

《践证快启,见证未来:中国经验及未来方向》主题演讲由孙丽君教授主持,赵红心教授分享。

自2013 年起中国开展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模式探索,近年《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等中国最新指南、共识均推荐确诊7日内或当日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然而,中国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三大障碍:

● 首先,疾控与医院间的转介机制不畅,导致确诊报告延迟送达,仅43%的机构具备基线耐药检测能力,90%的医生在未等待耐药结果时即启动含EFV的方案,埋下治疗隐患。

● 其次,NNRTI药物传播耐药率从2004年的1.8%升至2022年的6.7%,传统方案治疗失败率高达12.67%。

● 最后,医生对机会性感染的担忧导致40%患者未在7天内启动治疗,尽管指南明确推荐合并结核患者可在病原治疗后2周内安全启动ART。

其实在实践中,中国台湾自 2021 年实施一站式快速诊断和ART当日启动,新确诊HIV病例数量达过去十年最低。中国西南地区开展的当日启动真实世界队列研究表明,确诊当日启动B/C/TAF方案在病毒学、免疫学结局、方案及治疗维持率上优于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方案。

这些数据正推动更多指南将当日启动写入推荐,成为应对上述挑战的破局关键。最后,赵红心教授也提出未来需积极推动流程优化及治疗优化,推动当日启动治疗落地实践,进而为全球终结艾滋病流行贡献「中国经验」。

8.jpg

赵红心教授

3. 隆重启动,「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上线

在赵红心教授的主持下,金荣华院长、唐小平书记、金方千先生、蔡卫平教授、张福杰教授再次上台,隆重开启「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并由赵红心教授宣布项目的正式启动。

9.jpg

「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启动仪式

02 当日启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有助于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病死率

1. 当日启动,也是患者的意愿

《当日启动,你了解患者么?》主题由朱彪教授主持,何云主任进行分享。

大部分患者认为快速启动是理所当然的行动,也是抚平情绪的方式,70%的患者愿意诊断后立即服药。然而目前中国HIV感染者7日内ART启动率仅18.7%。

何云教授对此强调,快速/当日启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有助于开始和维持治疗,更快达到病毒学抑制,减少HIV传播,且有利于免疫重建,降低病死率及严重艾滋病事件。此外,随着预期寿命延长,患者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但由于国内使用多为「替拉依」等抗病毒治疗方案,副作用问题突出,导致目前方案难以满足患者治疗需求。而理想的治疗方案不仅需要能达到治疗目标,也要使副作用最小。

对此,何云教授指出,在全平台艾滋疾病治疗相关的声量中,提及最多的药物类型是整合酶抑制剂(INSTI),其次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且INSTI在患患沟通平台中提及比例最高。近一年来,在医患和患患沟通平台中,B/F/TAF已成为最常被提及的药物,上市后迅速成为首选方案,也成为全球患者的共同选择。

10.jpg

朱彪教授

11.jpg

何云教授

2. 快速启动,B/F/TAF方案是优选

《当日启动,必在掌控》由朱彪教授主持,李侠主任进行分享。

快速/当日启动是终结艾滋重要策略,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倡导尽快/快速启动ART,医院就诊后立即或 7 日内启动,条件允许者可当日启动。而B/F/TAF被多国指南推荐为快启首选,其无需依赖基线检测、耐药屏障高、安全性良好。目前研究已证实:

● 当日启动 B/F/TAF可快速抑制病毒,4周病毒抑制率超50%,24周达88.8%,48周高达96%,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治疗维持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案;

● 中国真实世界数据显示,B/F/TAF 48周病毒抑制率较EFV方案组更高,停药风险更低。

● 对于晚期感染者,快速启动B/F/TAF同样获益,48周后病毒抑制率达90%,且安全性良好,无不良反应相关停药。

最后,李侠教授总结道,B/F/TAF是目前中国国情下适合绝大部分患者快速启动的单片完整方案,优势包括:

● B/F/TAF不依赖基线检测结果即可快速启动。

● 快速启动B/F/TAF,更快抑制病毒复制,长期病毒学抑制率高。

● 快速启动B/F/TAF,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低,患者治疗维持率高。

12.jpg

李侠教授

3. 临床探讨,当日启动治疗方案选择是关键

随后,在赵清霞主任的主持下,师金川副教授、丁海波副教授、袁婧老师、王江蓉老师四位专家围绕《当我们谈论当日启动,我们在讲什么?》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环节中,专家们针对快速启动的必要性、快速启动时机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对此,师金川副教授再次强调了快速启动的获益,从个体角度来说,越早启动治疗,能越快缓解患者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合并症的医疗支出,并基于院内经验。建议各地医院积极开展快速启动,缩短从诊断到启用ART的时间。

针对快速启动时机,丁海波副教授认为大多数人都可以从快速启动中获益,因此在基本了解患者症状、病史等信息并大体判断患者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后,即可快速,甚至当日启动ART,并建议尽量选择B/F/TAF等高耐药屏障且疗效、安全性均较好的药物,单片制剂也可进一步提升患者依从性。

袁婧老师就重庆公卫近期发表的当日启动真实世界队列研究展开分享,其结果提示无论是当地确诊或是疾控转介患者,均可以考虑在就诊当日启动抗病毒治疗,以显著提高病毒学抑制率以及CD4增长。此外,晚发现的患者占比高达80%,且约有17人合并机会性感染,可见晚发现与机会性感染并非就诊当日启动治疗的阻碍。从当日启动治疗的实践来看,在中国病载、耐药检测可及性较差的情况下,B/F/TAF是适合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放心选择。

王江蓉老师也基于自己作为门诊医生的经验谈到,许多患者进入诊室后,就迫切地希望得到治疗,因此也会为这类患者尽量选择当日启动ART,使用B/F/TAF等高耐药屏障、副作用少的药物,以期尽快获益,缓解对于感染的焦虑

13.jpg

赵清霞主任

14.jpg

师金川副教授

15.jpg

丁海波副教授

16.jpg

袁婧老师

17.jpg

王江蓉老师

03 HIV诊治标准化项目启动,确立快启中心建设标准

1. 积极响应国家策略,HIV快速启动中心建设需落实

《HIV精准医疗标准化项目》主题演讲由陈耀凯教授主持,李冰主任分享。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有十大功能定位,假设目标是「一核一主一创、两模三策四提升」。此前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发挥国家医学中心辐射带动功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办公室以服务创新发展战略为导向,制定形成《同行、同质、同创项目指南》。

其中,HIV快速启动中心建设就是基于该指南开展的重要项目之一,申请单位至少满足如下条件:需建立疾控与医院间的快速转介流程;需开设HIV快速启动门诊;需具备从事HIV专业的诊疗团队;需具备HIV诊疗相关的检测检查能力;医院获取国家免费药物、医保药物和自费药物;需积极申报专项课题,配合关键数据的完整记录与上传。

18.jpg

陈耀凯教授

19.jpg

李冰主任

2. 遵循建设标准,推动快速启动治疗规范化

《快启中心建设指导手册》(简称《手册》)由陈耀凯教授主持,李凌华副教授分享。

李凌华副教授指出,《手册》旨在推动 HIV 快速启动治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提升治疗启动的速度和质量,进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在中心建设标准方面,《手册》从人员配备、软硬件配备、流程完善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快启中心建设单位的考核指标同样涵盖多个维度,例如就诊当日启动率≧50%,就诊7日内处方率≧50%,处方医保药物在处方后1个月内患者拿到药物,治疗成功率>85%(6个月病毒学抑制率<50拷贝/mL),上药后14天内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评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等

未来,快启中心项目将在更多医院推广,逐步实现全国覆盖,助力更多 HIV感染者尽早启动治疗,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提升整体防治水平。

20.jpg

李凌华副教授

3. 实践为王,快启中心优秀案例值得借鉴

实践出真知,在蔡琳主任的主持下,符燕华老师、韩军老师纷纷上台展示不同条件背景下的快速启动中心优秀案例。

符燕华老师介绍到,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快速启动ART门诊目前50岁以上患者占比61.4%,新发患者数达8000人,其中晚发现比例43.2%,而30天内启动比例则为81%。此前快启门诊存在其他机构转介、流程复杂,疾控衔接不畅,缺乏标准化流程,需等待检测结果等问题。2023年起,该快启门诊基于指南确立「医院HIV诊断以及转介患者就诊当天启动治疗」为目标,并优化了快速启动规范化流程,包括就诊当日完成导诊、治疗前患教、评估并开展快速启动、上药前患教,随后分别于上药后1-2周及第1、2、3、6个月进行随访。过程中护士、个案管理师、医生均参与其中。她特别提到,实施快速启动尤其要注意确保患者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依从性的重要性,并选择耐受性好、副作用少、强效抗病毒的药物(如B/F/TAF),以及提供密切随访和心理支持,确保患者坚持治疗。

紧接着,韩军老师结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经验,分享了该地区HIV确诊与治疗流程:

1.初次至医疗机构,初筛HIV抗体阳性

2.医疗机构二次抽血送标本去疾控做HIV确证实验

3.至区疾控中心取得确诊阳性报告及转介治疗单,同时完成疾控所需的治疗前评估

4.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抗病毒治疗前的病情评估

5.检验检查结果出来后,评估用药方案

但由于疾控中心和医院分属不同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滞后性。对此,韩军老师所在医院基于「医防融合」概念,从2024年3月开始,将「阳性告知」设置在院内获取,患者无需再往返疾控中心,还可于院内进行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等检测,进而保障当日在院内进行快速启动评估,过程中院内医务人员也同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此外,医保中心会派专人至医院为患者审核资格,院内门诊大厅也开设了医保「双通道」窗口,凭借HIV RNA报告单和诊断单即可领取,进一步保证当日启动或快速启动。

04 重视耐药问题,优化快速启动流程

1. 耐药严峻,需谨慎选择低耐药屏障ART方案

《重视耐药,有维必妥》主题演讲由陈雅红主任主持,吕玮主任分享。

中国TDR流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线治疗失败且存在耐药突变的患者中,超九成存在NNRTI耐药。而导致耐药的有三大核心因素:病毒具有高变异性且复制速度快;其次是ART方案的选择,包括药物的耐药屏障、病毒抑制效果等;最后是患者依从性较差。

在这些因素中,吕玮主任强调ART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低耐药屏障的方案容易引发病毒突破,而像BIC等二代INSTI药物,凭借高基因耐药屏障和强大的药理学屏障,能够显著降低耐药风险。

关于INSTI时代的耐药管理策略,吕玮主任强调,鉴于基于NNRTI的治疗方案抗病毒效力和耐药屏障较低,权威指南已不再将其作为首选。与之相比,B/F/TAF启动限制少,适合初治患者快速启动治疗,因而受到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且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维持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NNRTI方案。

21.jpg

陈雅红主任

22.jpg

吕玮主任

2. 快速启动:疾控与医院端的流程创新协同发展

在龙海主任、韩志刚主任的主持下,刘杰伟科长、刘聪护士长分别基于所在的广州市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经验,介绍了HIV当日启动首诊前与医院端流程。

刘杰伟科长谈到,快速启动的本质是缩短确诊到启动ART的等待时间,将快速启动关口应前置,实现从HIV阳性初筛到入组治疗只需4-5天。而目前广州市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通过优化患者确诊流程实现,比如对于首诊前初筛阳性阶段应增加HIV抗体确证试验检测频次,减少患者确诊等待时间,避免影响患者治疗意愿,在诊断环节添加了快速启动「标签」,即为确诊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以此让患者更快获得评估和治疗,以便确诊后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同时,该疾控中心通过建设「四位一体」阳性告知队伍能力,进一步加快告知步伐,保证转介衔接的顺畅度。

随后,刘聪护士长基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经验,表示疾控和医院端快速启动通道的衔接很重要,护士长在患者首诊流程中起到统筹作用,及时反馈患者就诊信息,与疾控保持信息的同步。转介衔接过程中,护士和个案管理师也是不可缺失的存在,尤其是治疗前检测,对患者进行快速启动获益等相关内容的宣教。而患者的个案管理贯穿整个诊疗流程,以实现最大效益化和最小风险化,显著缩短患者从诊断到启动治疗的时间,同时能促进快速转介及转介成功,并给予转介单位转介结局,提高ART启动率和治疗维持率。

23.jpg

龙海副院长

24.jpg

刘杰伟副科长

25.jpg

刘聪护士长

26.jpg

韩志刚主任

3. 圆桌讨论,当日启动需多方协作

随后的讨论环节由靳娟主任和彭劼主任主持,欧阳琳科长、陈钟主任、洪可主任一同探讨。

针对多部门协作中,如何构建初筛-确证-转介-治疗快速通道的问题,欧阳琳科长表示重庆地区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优化流程,二是提高医务人员咨询技能及治疗水平。由于HIV感染管理涉及多个机构的协作,所以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制定各机构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在告知环节中,保证不同机构的工作人员使用统一口径,以清晰地回答患者疑问;治疗过程中,各地也应梳理并让工作人员知晓医保政策,提升患者治疗的意愿度,并为患者提供药物信息,如EFV可能导致的副作用。

随后,陈钟主任从患者关爱角度探讨了治疗时机,其所在长沙市第一医院HIV治疗点为患者提供了定期检测时间,如每周2次CD4和病载检测,方便当日或快去启动治疗。治疗点也配置有心理咨询师和个案管理师,为患者进行心理评估,进而选择更适合的药物,并开展依从性教育。目前,B/F/TAF也已成为该治疗点长期选用的药物。而整个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认知水平,调整沟通话术,以便患者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况和用药选择。

除了医院和患者角度的管理,「长期治疗成功」也是临床全程管理中十分受关注的话题。洪可副主任医师基于武汉市金银谭医院的经验,认为其主要包括五大方面:预防、诊断和治疗评估、机会性感染治疗、抗病毒治疗、随访。而他强调,其中关键的仍旧是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快速启动。快速启动重在「快」,只有做到快速诊断,才能完成快速启动

27.jpg

靳娟主任

28.jpg

陈钟副主任医师

29.jpg

欧阳琳科长

30.jpg

洪可副主任医师

31.jpg

彭劼主任

05 会议总结

会议末尾,张福杰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总结,指出快速启动治疗作为全球趋势,也是政府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明确要求,对控制艾滋病传播意义重大,艾滋病防治工作正是公共卫生事业的关键部分。期望在未来,重点区域都能设立示范中心,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并通过共同建立数据库,进一步推进快速启动工作,为 HIV 感染防治及公共卫生事业增添新的强大助力,尽早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